中秋佳节将至,除了月饼与团圆,一份更为务实长情的“孝心礼”正在珠城子女中悄然兴起——为父母办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提档补缴”,以此作为表达孝心的新方式,为父母的晚年生活增添一份实实在在的保障。
今年8月,五河县双忠庙镇柳湖村的孙师傅年满60周岁,开始领取养老金。若依据其原先的低档次缴费,每月仅能领取200余元。今年年初,儿子小孙通过人社部门的宣传了解到“提档补缴”政策,毅然为父亲一次性补缴85700元,并同时为其缴纳了2025年度保费6000元。“起初也曾顾虑投入回报问题,”小孙表示,“但在透彻了解政策细节后,便彻底打消了疑虑。”
无独有偶,市民小李在得知子女可为父母养老保险提供额外资助后,主动为已按最高档次(每年6000元)缴费的母亲额外资助了6000元。这使得小李母亲的个人账户年度积累额达到12000元,显著增强了未来的养老保障。
针对这样的孝心之举,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为市民详细解读了其中的“惠民账”与“安全账”。
算好“惠民账”:投入有回报,保障终身有效
“以孙师傅为例,其一次性补缴及2025年保费,连同政府相应缴费补贴,将全额计入个人账户。”该负责人介绍,“我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资金享受复利计息,近五年平均记账利率为3.28%,保值增值能力优于普通银行储蓄。”
他进一步解释,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目前本市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月210元;个人账户养老金则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据此计算,孙师傅每月可领取养老金约941.55元。“初步测算,其投入资金约八年多即可领回。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是终身领取的,回本后保障持续有效,且基础养老金标准还会根据国家政策适时上调,保障水平将稳步提高。”
算清“安全账”:权益有保障,资金安全无忧
对于部分子女担忧的“万一老人领取时间不长,个人账户资金如何处理”的问题,该负责人给出了明确答复:“请广大市民完全放心。参保人个人账户中的全部资金,包括个人缴费、政府补贴、子女资助及所产生的利息,其所有权始终归属于参保人本人。若参保人不幸身故,个人账户内的全部余额均可由其法定继承人依法继承,制度设计充分保障了家庭财产的安全,解除了子女资助的后顾之忧。”
据悉,为提升服务便捷度,市人社部门已联合税务部门推出“指尖办”服务。子女通过“安徽税务社保缴费”微信小程序,输入父母身份证号即可在线完成相关操作,实现“零跑腿”。对于高龄或行动不便的老人,还可预约上门办理暖心服务。
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已累计办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补缴3.80万人,补缴金额达4.44亿元;按最高档次6000元缴费的人数达3.44万人,目前全市已有52.37万人正在享受居保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