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蚌埠五河:增长稳 产业强 民生实 上半年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

2025-07-15 11:03 蚌埠新闻网  

2025年上半年,五河县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经济成绩单。数据显示,全县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6.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增长18.1%。一系列跃动的数字背后,是五河县坚定不移抓项目、强产业、优环境、惠民生的发展路径。通过深入走访,我们试图探寻这座淮河之滨的县城,如何在新一轮发展中积蓄动能,实现稳健前行。

工业项目签约占比85.7%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五河县,这一理念被清晰地转化为“项目是硬支撑,招商是硬功夫”的行动自觉。2025年上半年,五河县以“开局即决战”的姿态,将“双招双引、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战术,为全县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经济数据显示了这一战略的成效。据统计,预计上半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4%。在1-5月份的统计中,有6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安徽省平均水平,6项高于蚌埠市平均水平,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

项目建设是经济增长最直观的体现。行走在五河县的工业园区和项目工地上,塔吊旋转、机器轰鸣的场景随处可见,项目建设正在上演着“加速度”。上半年,全县共有惠宇汽车零部件、永洋风电二期等32个项目破土动工,联合染整、神栖食品等32个项目竣工投产,另有芊溢服饰、凯炫来纺织等68个项目成功入库纳统,总投资额高达93.6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13个被列入安徽省集中开工计划的项目已全部开工并纳入统计库,开工率和入库率双双位居蚌埠市第一。高效的执行力,确保了投资能够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积极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五河县也主动向上争取支持。上半年,成功争取到中央预算内投资及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4个,获得了1.38亿元的资金支持,为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真金白银”。

如果说项目建设是“在前场施工”,那么招商引资就是“在后方蓄能”。五河县将招商引资视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建立并完善了“周研判”工作机制,由县级领导亲自带队,频繁奔赴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开展精准叩门招商。

成果是斐然的。上半年,全县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8个,协议总投资额达到177.6亿元,其中,50亿元的大项目2个。从产业结构上看,工业项目在签约总数中占比高达85.7%,招商引资的“含金量”与“含新量”显著提升,为“制造强县”战略提供了坚实的项目储备。为提升招商效率,五河县还创新了“基金+产业”的招商路径,利用资本的力量引来一只只“金凤凰”。

“全省第一”背后增长密码

1-5月,五河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8.5%,位居全省第一,连续29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是五河县在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上找到的“增长密码”。

解码的第一步,是聚焦主导产业,做强工业“基本盘”。围绕“3+1”主导产业,五河工业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工业基本盘的持续壮大,离不开企业梯队的培育。上半年,新增了常晖纺织等1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工业增长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大力实施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推动25个技改项目上马,让传统产业在技术改造中焕发新生。

密码的第二重,是创新赋能。五河县大力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行动,上半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意识不断增强,1-5月,全县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29.4%。为推动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五河加速推进“智改数转”,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字化改造覆盖率已达到100%。产学研协同创新也在不断深化,已成功推动5家企业与蚌埠学院等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县里还集中资源,全力支持维佳复合材料等高成长性企业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一批创新“尖子生”正在茁壮成长。

密码的第三层,是绿色发展提供的可持续动力。五河县坚持铁腕治污,通过精细化管控,上半年PM2.5平均浓度同比改善2.3%,位居皖北第一;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73.3%,位居全市第一,“五河蓝”成为常态。在水环境治理方面,上半年依法关停取缔了6家“散乱污”企业,城南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也建成投用。同时,能源结构持续优化,永洋风电二期等新能源项目稳步推进,1-5月,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5.7%,绿色产业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此外,稳固的现代农业与充满活力的现代服务业,也共同构成了增长密码的坚实部分。今年夏粮总产量达44万吨,天麒面业等企业创成省级供应示范基地;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8.8%,消费品以旧换新拉动消费超五千万元,为县域繁荣注入了多元动力。

从“均衡教育”到“安居梦圆”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在五河,经济发展的成果,正切实地转化为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从一张高考喜报到一个安稳的家,勾勒出百姓的幸福图景。

今年,总投资4.6亿元的五河一中新校区即将竣工交付,将于九月正式投入使用。全县高考本科达线万人比达30.1,一名学子被北京大学录取。近年来,五河扎实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职教园二期工程项目主体也已竣工,为孩子们铺就了更多彩的成才之路。

而在城市的另一端,碧桂园、翰林华府等小区的业主们也迎来了自己的“安居梦圆”。上半年,五河县顺利完成92套“保交房”任务,稳稳托起了百姓对家的期盼。这背后,是当地政府深入践行“四下基层”,着力化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努力。

发展的温度,体现在城乡面貌的日新月异。在县城,新建、改造雨污水管网17.6公里,新建1座口袋公园,新增绿道6公里。在乡村,高质量推进14个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建成了沱湖乡大岗村等2个精品示范村。对外交通格局的突破更令人期待,合新高铁联调联试顺利,五蒙高速计划年底通车,城南综合码头顺利开港,一个现代交通网络正在加速形成。

发展的温度,也体现在一张更密实的社会保障网中。上半年,全县高质量办理的26项民生实事中,有10项已提前完成年度目标。通过举办招聘会60余场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400人。对于困难群众,共发放各类补助资金8594万元。同时,建成投用1家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3个乡镇公益性公墓,满足多层次养老需求。

在医疗卫生领域,县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三级综合医院执业登记评审,县域首家放疗中心启用,填补了技术空白。为积极支持生育,五河还发放了首批育儿补贴416.9万元,惠及1480户家庭。这些具体的举措,共同提升着全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上半年的成绩为五河县“十四五”收官打下了坚实基础。从项目工地的热火朝天,到产业车间的技术革新,再到城乡居民的笑脸,一条以项目建设为牵引、以产业升级为核心、以民生改善为落脚点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清晰可见。

未来,五河县将继续沿着既定方向,在攻坚克难中开创新局,在砥砺深耕中走向未来。(王立春 李向前)

【编辑:王韶歆】
0

2025年上半年,五河县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经济成绩单。数据显示,全县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6.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增长18.1%。一系列跃动的数字背后,是五河县坚定不移抓项目、强产业、优环境、惠民生的发展路径。通过深入走访,我们试图探寻这座淮河之滨的县城,如何在新一轮发展中积蓄动能,实现稳健前行。

工业项目签约占比85.7%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五河县,这一理念被清晰地转化为“项目是硬支撑,招商是硬功夫”的行动自觉。2025年上半年,五河县以“开局即决战”的姿态,将“双招双引、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战术,为全县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经济数据显示了这一战略的成效。据统计,预计上半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4%。在1-5月份的统计中,有6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安徽省平均水平,6项高于蚌埠市平均水平,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

项目建设是经济增长最直观的体现。行走在五河县的工业园区和项目工地上,塔吊旋转、机器轰鸣的场景随处可见,项目建设正在上演着“加速度”。上半年,全县共有惠宇汽车零部件、永洋风电二期等32个项目破土动工,联合染整、神栖食品等32个项目竣工投产,另有芊溢服饰、凯炫来纺织等68个项目成功入库纳统,总投资额高达93.6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13个被列入安徽省集中开工计划的项目已全部开工并纳入统计库,开工率和入库率双双位居蚌埠市第一。高效的执行力,确保了投资能够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积极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五河县也主动向上争取支持。上半年,成功争取到中央预算内投资及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4个,获得了1.38亿元的资金支持,为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真金白银”。

如果说项目建设是“在前场施工”,那么招商引资就是“在后方蓄能”。五河县将招商引资视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建立并完善了“周研判”工作机制,由县级领导亲自带队,频繁奔赴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开展精准叩门招商。

成果是斐然的。上半年,全县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8个,协议总投资额达到177.6亿元,其中,50亿元的大项目2个。从产业结构上看,工业项目在签约总数中占比高达85.7%,招商引资的“含金量”与“含新量”显著提升,为“制造强县”战略提供了坚实的项目储备。为提升招商效率,五河县还创新了“基金+产业”的招商路径,利用资本的力量引来一只只“金凤凰”。

“全省第一”背后增长密码

1-5月,五河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8.5%,位居全省第一,连续29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是五河县在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上找到的“增长密码”。

解码的第一步,是聚焦主导产业,做强工业“基本盘”。围绕“3+1”主导产业,五河工业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工业基本盘的持续壮大,离不开企业梯队的培育。上半年,新增了常晖纺织等1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工业增长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大力实施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推动25个技改项目上马,让传统产业在技术改造中焕发新生。

密码的第二重,是创新赋能。五河县大力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行动,上半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意识不断增强,1-5月,全县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29.4%。为推动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五河加速推进“智改数转”,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字化改造覆盖率已达到100%。产学研协同创新也在不断深化,已成功推动5家企业与蚌埠学院等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县里还集中资源,全力支持维佳复合材料等高成长性企业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一批创新“尖子生”正在茁壮成长。

密码的第三层,是绿色发展提供的可持续动力。五河县坚持铁腕治污,通过精细化管控,上半年PM2.5平均浓度同比改善2.3%,位居皖北第一;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73.3%,位居全市第一,“五河蓝”成为常态。在水环境治理方面,上半年依法关停取缔了6家“散乱污”企业,城南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也建成投用。同时,能源结构持续优化,永洋风电二期等新能源项目稳步推进,1-5月,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5.7%,绿色产业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此外,稳固的现代农业与充满活力的现代服务业,也共同构成了增长密码的坚实部分。今年夏粮总产量达44万吨,天麒面业等企业创成省级供应示范基地;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8.8%,消费品以旧换新拉动消费超五千万元,为县域繁荣注入了多元动力。

从“均衡教育”到“安居梦圆”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在五河,经济发展的成果,正切实地转化为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从一张高考喜报到一个安稳的家,勾勒出百姓的幸福图景。

今年,总投资4.6亿元的五河一中新校区即将竣工交付,将于九月正式投入使用。全县高考本科达线万人比达30.1,一名学子被北京大学录取。近年来,五河扎实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职教园二期工程项目主体也已竣工,为孩子们铺就了更多彩的成才之路。

而在城市的另一端,碧桂园、翰林华府等小区的业主们也迎来了自己的“安居梦圆”。上半年,五河县顺利完成92套“保交房”任务,稳稳托起了百姓对家的期盼。这背后,是当地政府深入践行“四下基层”,着力化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努力。

发展的温度,体现在城乡面貌的日新月异。在县城,新建、改造雨污水管网17.6公里,新建1座口袋公园,新增绿道6公里。在乡村,高质量推进14个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建成了沱湖乡大岗村等2个精品示范村。对外交通格局的突破更令人期待,合新高铁联调联试顺利,五蒙高速计划年底通车,城南综合码头顺利开港,一个现代交通网络正在加速形成。

发展的温度,也体现在一张更密实的社会保障网中。上半年,全县高质量办理的26项民生实事中,有10项已提前完成年度目标。通过举办招聘会60余场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400人。对于困难群众,共发放各类补助资金8594万元。同时,建成投用1家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3个乡镇公益性公墓,满足多层次养老需求。

在医疗卫生领域,县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三级综合医院执业登记评审,县域首家放疗中心启用,填补了技术空白。为积极支持生育,五河还发放了首批育儿补贴416.9万元,惠及1480户家庭。这些具体的举措,共同提升着全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上半年的成绩为五河县“十四五”收官打下了坚实基础。从项目工地的热火朝天,到产业车间的技术革新,再到城乡居民的笑脸,一条以项目建设为牵引、以产业升级为核心、以民生改善为落脚点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清晰可见。

未来,五河县将继续沿着既定方向,在攻坚克难中开创新局,在砥砺深耕中走向未来。(王立春 李向前)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