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气温依然“居高不下”,怀远县榴城镇沙沟村的瓜果作为市场的“宠儿”热度不减。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沙沟西瓜”,因沙质土壤孕育出的脆甜口感闻名,果皮薄、糖分高,不仅是当地人口中的“解暑神器”,更成了外地客商争相采购的“香饽饽”。
乡村振兴的科技密码
沙沟瓜田里,黑色滴灌带如叶脉般在垄间延伸。据介绍,通过控水期精准调节,“沙沟西瓜”的糖分能高两三度。2015年获得无公害认证后,科技种瓜成为新农经,墒情监测、水肥一体、绿色防控等技术全面落地。
数据显示,滴灌技术节水率达40%,优质果率突破90%,每个西瓜都贴上了可追溯的“电子身份证”。昔日靠天吃饭的瓜田,如今在物联网加持下蜕变为智慧农场。
从地头到长三角的甜蜜招牌
整个暑期,沙沟果蔬转运中心内车流不息,热闹非凡。这个2019年就建成的转运枢纽,如今日销瓜果30万斤,高峰期货车排成了长龙,这也得益于沙沟村步履坚实的品牌化之路——2021年获农产品地理标志,2025年跻身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为了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沙沟村通过统一品牌标识、分级标准、文化节庆“三驾马车”不断拉动“身价”和知名度,在“地头价”涨三成的基础上,来自长三角的商超依然争相订购。一颗西瓜的升值记,正是农业品牌建设的生动教案。
一条瓜藤牵起的致富链
连片瓜田在烈日下泛着油光,这里正演绎着“一颗瓜的产业革命”:合作社统一提供农资技术,农户专注种植作业,平台对接广阔市场,形成了“三位一体”产业联合体。此外,这条产业链还延伸出瓜果套种、深加工等配套产业,使每亩瓜田的综合收益超过8000元,3000亩瓜田就带动了200余户村民户均增收2万元,创造出150多个就业岗位。
夕阳下,满载西瓜的货车驶向城市,也载着乡村振兴的甜蜜希望。“现在种瓜不光靠力气,更要靠脑袋来富口袋!”一位装车的瓜农底气十足地说。
(孙岑 马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