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载体,更是连接历史与当下、凝聚社区情感的精神纽带。当卫调花鼓戏的婉转唱腔回荡在蚌埠高新区秦集镇天河路社区广场,当京剧的生旦净丑走进居民生活,当非遗手工的巧思在指尖流转,“非遗”进社区活动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文化的种子播撒进千家万户,让居民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卫调经典唱响社区烟火气
“王小楼清晨把线卖,声声吆喝绕亭台……”伴随着悠扬的丝竹伴奏,卫调花鼓戏《王小楼卖线》的经典选段于近日在天河路社区柏仕公馆文化广场拉开帷幕。演员们身着色彩明艳的传统戏服,唱腔婉转,将民间故事里的市井百态演绎得惟妙惟肖;随后上演的《琵琶记》则以细腻的表演、动人的情节,传递出“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台下居民看得入神,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演出间隙,演员们还走到台下,邀请居民体验戏服穿戴、学习简单唱腔,6岁的小朋友乐乐穿上小旦戏服,跟着演员比画手势,眼神里满是好奇。这场花鼓戏演出,让“非遗”走出剧场、融入社区烟火,成为连接邻里情感的“文化桥梁”。
京剧国粹传播百姓小课堂
“孤王在长亭把旨传,尊一声御弟三藏听根源……”醇厚的京剧唱腔刚落,天河路社区鼎元府邸小区的文化广场便爆发出热烈喝彩——京剧王梅老师带来的《沙桥饯别》等经典选段,尽显京剧艺术“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境界,令人回味无穷。
演出结束后,“京剧小课堂”随即开课。王梅老师从最基础的“唱念”技巧教起,手把手指导居民练习发声;针对孩子们开设的“脸谱绘制”环节,更是人气火爆。10岁的萱萱拿着画笔,在老师的指导下勾勒出“美猴王”脸谱,她兴奋地说:“原来京剧里藏着这么多学问!”京剧进社区,不仅让居民过足了“戏瘾”,更通过互动教学,让非遗传承有了“接班人”。
记忆焕新生邂逅非遗之美
天河路社区的活动室内,一场热闹的“非遗手工体验日”正温馨上演。四个体验区前居民们围坐在一起,沉浸式感受手工艺术的魅力。剪纸区里,非遗传承人手持剪刀,红纸在指尖翻飞,转眼间便化作“福字”“生肖”等精美图案,居民们跟着模仿,虽手法生疏,却乐在其中;竹编画区,细竹丝在手中交织,经过编、粘、贴等步骤,一幅幅充满童趣的竹编画逐渐成形;五谷画区,红豆、绿豆、小米等粮食摇身一变,成为创作素材,居民们发挥想象,拼出“中国梦”“社区美景”等主题画作;风铃手工区,彩绳、铃铛、木片相互搭配,制作出的风铃轻轻晃动,清脆声响满室萦绕。
居民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技艺的温度,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也让非遗“活”在了居民的日常生活里,滋养着每个人的心灵。“平时在家带孙子,今天来做手工,既热闹又学了本事!”72岁的杜阿姨举着自己剪的窗花,笑得合不拢嘴。
从戏曲演唱,到手工体验,“非遗”进社区活动以多元化的形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居民身边、融入百姓生活。这不仅是一次文化的传播,更是一场情感的联结——它让社区更有温度,让文化更有活力,更让“非遗传承”的种子在万家灯火中生根发芽。(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