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蔬果之乡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2023-06-01 20:47 文明蚌埠网  

文明蚌埠网讯   梅桥镇地处蚌埠市淮上区西北部,南临淮河,与主城区隔河相望,距蚌埠市主城区12公里,国道206、京台高速和蚌宁高速穿境而过,是蚌埠“一带两轴、一区一环”空间布局规划重点乡镇。梅桥镇镇域面积64平方公里,下辖13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农户总数11925户,总人口约5.25万人,耕地面积6万亩,农业以设施蔬菜生产为主,约4.8万亩。全镇标准化蔬菜大棚主要种植品种有芹菜、西红柿、圆葱、大青豆、小青菜、生菜和辣椒等,尤以“梅桥大青豆”“淮丰圆葱”最为知名。


近年来,梅桥镇坚持围绕“两园两中心”的发展定位,深耕“蔬果之乡”的产业特色,牢牢抓住设施蔬菜生产和生态观光农业两条产业主线,注重产业特色和结构调整,打造生产、加工、网销、包装、仓储、流通追溯一体化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体系,全镇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梅桥镇2015年12月被评为省级蔬菜产业园,2017年12月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2021年12月被评为安徽省“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022年4月被评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乡村振兴工程示范镇。



乡村振兴促发展

为民办实事助力农业产业发展、擦亮梅桥果蔬品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梅桥镇主要分为蔬果、文旅两大主导产业,围绕“一园两中心”,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研中心、智慧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注重产业特色和结构调整,引领蔬菜水果生产加工网销流通一体化产业链和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发展,全力推进城市“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工程,各类特色农产品畅销长三角等地。本镇特色品牌“梅姑娘”,以蔬菜为“媒”,通过安徽梅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搭桥”,将村集体经济和农户在产销对接上构建起利益联结机制,发挥“一组一会”作用,整合蔬菜种植合作社88家,盘活集体闲置资源,利用“梅香”系列品牌,打破销售渠道不对等,促进农民增收,推动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举办梅桥镇首届乡村振兴年货节、设立乡村振兴专柜,发挥电信公司“翼食”线上销售平台,做好定点帮扶消费,带动550余名种植大户增收,实现农特产品销售469万元,有效助力全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704万元,村均54万元 ;配合安徽财经大学设立皖兴乡村振兴研究院,引入蚌埠营养学会等社会资本,促进农业领域就业创业。



文旅融合赋农效

梅桥镇地处经济南北交融和文化博采之地,人文和自然景观荟萃,拥有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梅桥镇按照蚌埠市“三地一区”两中心发展定位,淮上区“一城,两园,三点,四带”的空间发展布局,围绕“四河一址”重点开发环保生态游、红色景点游、农耕体验游,全力打造城市精品“后花园”,让梅桥成为重温红色经典,体验乡村休闲的最佳去处。



梅桥镇被评为全省优秀旅游乡村,淝南村被评为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梅桥镇依托生态资源、人文历史和民俗传承,提前谋划编制并积极争取一批文旅融合项目。清沟河景观带、曹操点将台、梅桥故事一条街、好人街好人墙、淝南立体彩绘等一批彰显魏武文化、梅桥人文的标志性建筑,成为热门打卡地。围绕“四河一址”(淮河、北淝河、清沟河、三汊河、周口阻击战旧址),力求在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招商引资与第三方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实施醉美梅桥镇文旅项目,全力打造城市精品“后花园”。建设梅香欢乐小镇,重点开发环保生态游、红色经典游、休闲观光游、文化沉浸游、农耕体验游,成为重温红色经典、体验乡村休闲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近郊休闲旅游品牌正不断吸引八方游客,实现了踏青、采摘、观光与休闲旅游产业融为一体,奠定了乡村文旅内涵的坚实基础。持续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全面完成13个村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市级文化云平台建设。镇民俗馆获评省级民俗文化研学基地,淝南村获评省级百家乡村旅游示范村、省级特色旅游示范村、省级森林村庄。积极推选淝北村、朱海村申报省级特色旅游示范村,淝北村获评全国美丽休闲乡村。梅桥果子、周口老公鸡等入选“皖美好味道·百县名小吃”;“淬火神功”非遗传承人石怀龙入选全国乡村工匠;梅桥羊肉汤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品。


党建引领抓发展

为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红色村在基层党建、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乡村治理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梅桥镇坚持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强红色村建设。淝北村被纳入全国第二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和淮上区组织振兴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后,充分依托淝北村红色资源、自然风貌,通过“基础强村、产业富村、环境美村、支部带村、文化兴村”五项措施,深入开展红色教育、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改善村容村貌等工作。整合各类资金1600余万元,筹建红色文化纪念馆、国防教育广场、红色宣传廊道等项目,力争打造成为基层党建示范点、红色旅游先进村和党员干部实训基地。


通过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推动发展红色旅游同弘扬革命传统和培育民族精神相结合,将淝北村打造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引领经济发展的典范。



近年来,梅桥镇以“党建引领”为导航,推动产业振兴步入快车道。聚焦重点村“两委”及产业发展带头人,选树一批农业农村人才典型,探索开展农村妇女带头人、乡村振兴专业人才、农村电商人才等特色主题培训班,不断壮大发展现代农业“主力军”。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特色,探索高质量的党建引领农业产业发展机制。根据市场需求,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模式,重点培育以高标准种养殖业为重点的特色优势产业:如淝南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当地农民因地制宜发展江淮水牛养殖、红心火龙果、奶油草莓、棚室蔬菜等产业;裔湾村采取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大力发展棚室蔬菜生产,引导动员农户参与,拓宽增收渠道;淝北村推行“小田并大田”试点,减损增效成果显著;成立全区首家农民合作社联合体,涵盖蔬菜育苗、种业推广、农机服务、秸秆利用、妇女创业等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三农专业服务托管,第一期托管土地1万亩,在作物飞防、田间管理、机械化作业等方面,大幅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生态环境重落实

乡村建设多管齐下,镇域面貌焕然一新,集镇基础设施显著改善。近年来,梅桥镇多方筹措资金、争取项目,街区外环全面贯通,打通了梅桥老街、小夏街、大棚街等街区,初步实现了街区“四纵四横”路网,新建提升了梅桥对外连接的“两纵两横”路网。淮丰淮河堤坝市场彻底迁移并集中划行归市;大庆北路镇标、崔洼2处街区、梅园、中心校广场,小游园投入使用;2021年以来,新建4处便民公厕,2处街区公用停车场;崔洼小区下水管道、农贸市场周边道路改造完成;三汊河周边、梅裔路、大庆北路沿线进行补绿亮化;城镇建成区、周口及三汊河周边绿化亮化实现全覆盖。



2020年以来,梅桥镇投入862万元对肥南路6.6公里路面进行“白改黑”拓宽升级改造;大庆北路二级公路、主街道“白改黑”全面贯通、拓宽前元至天宇路、新建周口清沟河南堤坝路;加快推进冯咀、周口、前元等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打造杨楼许河、苗台童台子、华圩尚台子等区级重点示范村,全镇累计新建五小园7500m²,申报市级美丽庭院17户,表彰区级美丽庭院61户。


新建淮丰、裔湾、杨楼等3个群众大舞台,裔湾、华圩、苗台等村口角园全面建成,村庄颜值进一步提升。扎实推进环境“四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新增造林390余亩,积极开展森林村庄创建活动。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累计投入人力、机械200余次,清理各类乱象1350余处。农贸市场、公共停车场、公共卫生设施、道路亮化等完成功能升级,投入80余万元完成桥头公园景观提升,优化改造大庆北路等6个平交路口,推动实施18.42公里农村公路扩面延伸提升改造工程。积极对接中环水务,完成5个行政村自来水管道铺设,杨楼、胡口村自来水接通工程即将完成施工;依托三汉河国家湿地公园,加大周边村庄环境整治和绿化力度,大力发展原生态河道旅游观光、垂钓、采摘等绿色生态休闲农业产业,支持引导开办生态农庄,大力扶持发展特色养殖业以及优质果蔬采摘等观光农业;坚持以点带面,逐步铺开美丽乡村建设,新建大岗、朱海、华圩村3个景观小品;坚决守牢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


农业基础广覆盖

全面推行田长制,强化日常巡查,着力推进土地整治复垦耕地1500亩,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争取实施胡口村、杨楼村、天宇村、梅桥村、吕巷村、华圩村等6个村1.6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持续加强水利建设,新建杨楼西站排涝站,提升改造排涝站、灌溉站2座,投入2100万元开挖疏浚排涝沟32条40.1千米,镇域水系持续贯通,水利保障能力有效提升。全面深入开展村庄沟塘渠综合治理,“以水兴业以水定居、以水育人”,打造人水和谐幸福的水美村庄,被市政府推荐申报2021年全国推行河长制工作典型示范乡镇。



特色产业创品牌

汇聚民间智慧,运用市场思维,发挥省级蔬菜产业园和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优势,打造“梅香”绿色生态系列品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建设“梅香农业科技冷链加工基地”扩大蔬果收储保鲜能力,增强梅桥镇农产品冷链流通保供率及市场占有率;建设“梅香农业科技种业基地”,促进蔬果质量、仓储、包装、流通等环节更新升级,推动蔬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基本完成3类19种蔬菜6种水果整合,梅桥香米、小磨香油、烤鸭蛋、牛羊鱼虾禽类等农副产品实现由产品向产业迈进,梅桥蜜角、梅桥果子等特色食品传统做法入选区级“非遗”。建设“梅香农业科技育苗基地”,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和标准;统一注册“梅香”商标,组织“梅桥大青豆”申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梅桥羊肉汤”申请全国特色乡村食品等;“周口老公鸡”等6种农产品人选“皖美好味道”,为下一步延展种加销储送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打下坚实基础。梅桥现代农业产业园获第四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称号。梅桥镇现有蚌埠市梅桥大青豆农民专业合作社、蚌埠市裔湾生态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从事蔬菜生产和销售的专业合作社92家、家庭农场56家,其中市级示范合作社20余家,省级合作示范社5家,国家级示范社2家(蚌埠市梅桥大青豆农民专业合作社、蚌埠市裔湾生态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在对外形象上,委托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设计了梅桥镇农旅品牌“梅姑娘”系列IP形象,让梅桥成为淮上区乃至蚌埠市一张靓丽的名片。“梅姑娘”以梅桥镇农家女为形象蓝本既展现出梅桥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的品质,也凸显出梅桥镇特色蔬果产业发展的勃勃生机。



近年来梅桥镇蔬菜销售逐步开始采用线上销售的形式,2021年9月梅桥镇成立了安徽梅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在梅桥镇党委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利用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介推广蔬菜瓜果等农产品,同时还推介特色农产品和乡风民俗公司成立短短9个月,已经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12000吨,实现销售收入3600万元,农民地里生产的农产品供不应求。目前全镇已建成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13个,村级覆盖率达100%。着力开展站点升级,优化村级服务网点功能,方便群众就近网络购物,提升服务群众能力和水平,服务农村电商发展。依托市场,结合全镇各村发展不同实际情况,培育挖掘电商发展人才,不断完善电商人才培训体系。邀请电商专家到各村进行实地指导,已成功举办3场电子商务技能培训班。提升产品质量,鼓励有实力农村电商经营主体整合梅桥蔬菜水果、家禽、手工艺品等农特产品,大力发掘与宣传地方产品资源,改进农户传统生产经营方式。按照“一村一品”建设要求,逐步提升产品质量。


【编辑:侯艳秋】
131

文明蚌埠网讯   梅桥镇地处蚌埠市淮上区西北部,南临淮河,与主城区隔河相望,距蚌埠市主城区12公里,国道206、京台高速和蚌宁高速穿境而过,是蚌埠“一带两轴、一区一环”空间布局规划重点乡镇。梅桥镇镇域面积64平方公里,下辖13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农户总数11925户,总人口约5.25万人,耕地面积6万亩,农业以设施蔬菜生产为主,约4.8万亩。全镇标准化蔬菜大棚主要种植品种有芹菜、西红柿、圆葱、大青豆、小青菜、生菜和辣椒等,尤以“梅桥大青豆”“淮丰圆葱”最为知名。


近年来,梅桥镇坚持围绕“两园两中心”的发展定位,深耕“蔬果之乡”的产业特色,牢牢抓住设施蔬菜生产和生态观光农业两条产业主线,注重产业特色和结构调整,打造生产、加工、网销、包装、仓储、流通追溯一体化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体系,全镇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梅桥镇2015年12月被评为省级蔬菜产业园,2017年12月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2021年12月被评为安徽省“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022年4月被评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乡村振兴工程示范镇。



乡村振兴促发展

为民办实事助力农业产业发展、擦亮梅桥果蔬品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梅桥镇主要分为蔬果、文旅两大主导产业,围绕“一园两中心”,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研中心、智慧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注重产业特色和结构调整,引领蔬菜水果生产加工网销流通一体化产业链和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发展,全力推进城市“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工程,各类特色农产品畅销长三角等地。本镇特色品牌“梅姑娘”,以蔬菜为“媒”,通过安徽梅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搭桥”,将村集体经济和农户在产销对接上构建起利益联结机制,发挥“一组一会”作用,整合蔬菜种植合作社88家,盘活集体闲置资源,利用“梅香”系列品牌,打破销售渠道不对等,促进农民增收,推动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举办梅桥镇首届乡村振兴年货节、设立乡村振兴专柜,发挥电信公司“翼食”线上销售平台,做好定点帮扶消费,带动550余名种植大户增收,实现农特产品销售469万元,有效助力全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704万元,村均54万元 ;配合安徽财经大学设立皖兴乡村振兴研究院,引入蚌埠营养学会等社会资本,促进农业领域就业创业。



文旅融合赋农效

梅桥镇地处经济南北交融和文化博采之地,人文和自然景观荟萃,拥有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梅桥镇按照蚌埠市“三地一区”两中心发展定位,淮上区“一城,两园,三点,四带”的空间发展布局,围绕“四河一址”重点开发环保生态游、红色景点游、农耕体验游,全力打造城市精品“后花园”,让梅桥成为重温红色经典,体验乡村休闲的最佳去处。



梅桥镇被评为全省优秀旅游乡村,淝南村被评为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梅桥镇依托生态资源、人文历史和民俗传承,提前谋划编制并积极争取一批文旅融合项目。清沟河景观带、曹操点将台、梅桥故事一条街、好人街好人墙、淝南立体彩绘等一批彰显魏武文化、梅桥人文的标志性建筑,成为热门打卡地。围绕“四河一址”(淮河、北淝河、清沟河、三汊河、周口阻击战旧址),力求在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招商引资与第三方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实施醉美梅桥镇文旅项目,全力打造城市精品“后花园”。建设梅香欢乐小镇,重点开发环保生态游、红色经典游、休闲观光游、文化沉浸游、农耕体验游,成为重温红色经典、体验乡村休闲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近郊休闲旅游品牌正不断吸引八方游客,实现了踏青、采摘、观光与休闲旅游产业融为一体,奠定了乡村文旅内涵的坚实基础。持续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全面完成13个村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市级文化云平台建设。镇民俗馆获评省级民俗文化研学基地,淝南村获评省级百家乡村旅游示范村、省级特色旅游示范村、省级森林村庄。积极推选淝北村、朱海村申报省级特色旅游示范村,淝北村获评全国美丽休闲乡村。梅桥果子、周口老公鸡等入选“皖美好味道·百县名小吃”;“淬火神功”非遗传承人石怀龙入选全国乡村工匠;梅桥羊肉汤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品。


党建引领抓发展

为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红色村在基层党建、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乡村治理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梅桥镇坚持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强红色村建设。淝北村被纳入全国第二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和淮上区组织振兴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后,充分依托淝北村红色资源、自然风貌,通过“基础强村、产业富村、环境美村、支部带村、文化兴村”五项措施,深入开展红色教育、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改善村容村貌等工作。整合各类资金1600余万元,筹建红色文化纪念馆、国防教育广场、红色宣传廊道等项目,力争打造成为基层党建示范点、红色旅游先进村和党员干部实训基地。


通过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推动发展红色旅游同弘扬革命传统和培育民族精神相结合,将淝北村打造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引领经济发展的典范。



近年来,梅桥镇以“党建引领”为导航,推动产业振兴步入快车道。聚焦重点村“两委”及产业发展带头人,选树一批农业农村人才典型,探索开展农村妇女带头人、乡村振兴专业人才、农村电商人才等特色主题培训班,不断壮大发展现代农业“主力军”。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特色,探索高质量的党建引领农业产业发展机制。根据市场需求,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模式,重点培育以高标准种养殖业为重点的特色优势产业:如淝南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当地农民因地制宜发展江淮水牛养殖、红心火龙果、奶油草莓、棚室蔬菜等产业;裔湾村采取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大力发展棚室蔬菜生产,引导动员农户参与,拓宽增收渠道;淝北村推行“小田并大田”试点,减损增效成果显著;成立全区首家农民合作社联合体,涵盖蔬菜育苗、种业推广、农机服务、秸秆利用、妇女创业等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三农专业服务托管,第一期托管土地1万亩,在作物飞防、田间管理、机械化作业等方面,大幅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生态环境重落实

乡村建设多管齐下,镇域面貌焕然一新,集镇基础设施显著改善。近年来,梅桥镇多方筹措资金、争取项目,街区外环全面贯通,打通了梅桥老街、小夏街、大棚街等街区,初步实现了街区“四纵四横”路网,新建提升了梅桥对外连接的“两纵两横”路网。淮丰淮河堤坝市场彻底迁移并集中划行归市;大庆北路镇标、崔洼2处街区、梅园、中心校广场,小游园投入使用;2021年以来,新建4处便民公厕,2处街区公用停车场;崔洼小区下水管道、农贸市场周边道路改造完成;三汊河周边、梅裔路、大庆北路沿线进行补绿亮化;城镇建成区、周口及三汊河周边绿化亮化实现全覆盖。



2020年以来,梅桥镇投入862万元对肥南路6.6公里路面进行“白改黑”拓宽升级改造;大庆北路二级公路、主街道“白改黑”全面贯通、拓宽前元至天宇路、新建周口清沟河南堤坝路;加快推进冯咀、周口、前元等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打造杨楼许河、苗台童台子、华圩尚台子等区级重点示范村,全镇累计新建五小园7500m²,申报市级美丽庭院17户,表彰区级美丽庭院61户。


新建淮丰、裔湾、杨楼等3个群众大舞台,裔湾、华圩、苗台等村口角园全面建成,村庄颜值进一步提升。扎实推进环境“四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新增造林390余亩,积极开展森林村庄创建活动。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累计投入人力、机械200余次,清理各类乱象1350余处。农贸市场、公共停车场、公共卫生设施、道路亮化等完成功能升级,投入80余万元完成桥头公园景观提升,优化改造大庆北路等6个平交路口,推动实施18.42公里农村公路扩面延伸提升改造工程。积极对接中环水务,完成5个行政村自来水管道铺设,杨楼、胡口村自来水接通工程即将完成施工;依托三汉河国家湿地公园,加大周边村庄环境整治和绿化力度,大力发展原生态河道旅游观光、垂钓、采摘等绿色生态休闲农业产业,支持引导开办生态农庄,大力扶持发展特色养殖业以及优质果蔬采摘等观光农业;坚持以点带面,逐步铺开美丽乡村建设,新建大岗、朱海、华圩村3个景观小品;坚决守牢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


农业基础广覆盖

全面推行田长制,强化日常巡查,着力推进土地整治复垦耕地1500亩,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争取实施胡口村、杨楼村、天宇村、梅桥村、吕巷村、华圩村等6个村1.6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持续加强水利建设,新建杨楼西站排涝站,提升改造排涝站、灌溉站2座,投入2100万元开挖疏浚排涝沟32条40.1千米,镇域水系持续贯通,水利保障能力有效提升。全面深入开展村庄沟塘渠综合治理,“以水兴业以水定居、以水育人”,打造人水和谐幸福的水美村庄,被市政府推荐申报2021年全国推行河长制工作典型示范乡镇。



特色产业创品牌

汇聚民间智慧,运用市场思维,发挥省级蔬菜产业园和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优势,打造“梅香”绿色生态系列品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建设“梅香农业科技冷链加工基地”扩大蔬果收储保鲜能力,增强梅桥镇农产品冷链流通保供率及市场占有率;建设“梅香农业科技种业基地”,促进蔬果质量、仓储、包装、流通等环节更新升级,推动蔬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基本完成3类19种蔬菜6种水果整合,梅桥香米、小磨香油、烤鸭蛋、牛羊鱼虾禽类等农副产品实现由产品向产业迈进,梅桥蜜角、梅桥果子等特色食品传统做法入选区级“非遗”。建设“梅香农业科技育苗基地”,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和标准;统一注册“梅香”商标,组织“梅桥大青豆”申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梅桥羊肉汤”申请全国特色乡村食品等;“周口老公鸡”等6种农产品人选“皖美好味道”,为下一步延展种加销储送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打下坚实基础。梅桥现代农业产业园获第四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称号。梅桥镇现有蚌埠市梅桥大青豆农民专业合作社、蚌埠市裔湾生态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从事蔬菜生产和销售的专业合作社92家、家庭农场56家,其中市级示范合作社20余家,省级合作示范社5家,国家级示范社2家(蚌埠市梅桥大青豆农民专业合作社、蚌埠市裔湾生态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在对外形象上,委托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设计了梅桥镇农旅品牌“梅姑娘”系列IP形象,让梅桥成为淮上区乃至蚌埠市一张靓丽的名片。“梅姑娘”以梅桥镇农家女为形象蓝本既展现出梅桥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的品质,也凸显出梅桥镇特色蔬果产业发展的勃勃生机。



近年来梅桥镇蔬菜销售逐步开始采用线上销售的形式,2021年9月梅桥镇成立了安徽梅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在梅桥镇党委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利用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介推广蔬菜瓜果等农产品,同时还推介特色农产品和乡风民俗公司成立短短9个月,已经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12000吨,实现销售收入3600万元,农民地里生产的农产品供不应求。目前全镇已建成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13个,村级覆盖率达100%。着力开展站点升级,优化村级服务网点功能,方便群众就近网络购物,提升服务群众能力和水平,服务农村电商发展。依托市场,结合全镇各村发展不同实际情况,培育挖掘电商发展人才,不断完善电商人才培训体系。邀请电商专家到各村进行实地指导,已成功举办3场电子商务技能培训班。提升产品质量,鼓励有实力农村电商经营主体整合梅桥蔬菜水果、家禽、手工艺品等农特产品,大力发掘与宣传地方产品资源,改进农户传统生产经营方式。按照“一村一品”建设要求,逐步提升产品质量。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